NEWS最新消息

2021/09/01 體育運動的治學態度與方法/運動史學觀點

運動人文社會科學講堂in NTSU
體育運動的治學態度與方法/運動史學觀點
講者:徐元民博士/國立體育大學教授(退休 )
主持:潘義祥 理事長/所長/ 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
主辦: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 
合辦:台灣運動教育學會 
時間:2021/9/1 PM18:10-19:40/線上演講 

This time we are very thrilled and honored to invite Dr. Hsu to share his thoughts and experience of doing research and reviewing papers. Dr. Hsu has a lot of experiences in the research area of Sport, such as submitting international articles and attending international symposiums. From Dr. Hsu's sharing, we learned about his attitude toward conducting academic researches, and we can also know how diligent a person he is and how much time and efforts he had put into the process of conducting researches. In today's lecture from Dr. Hsu, it appears that all the participants can learn not only the attitude of conducting researches but also life lessons, socializing skills, issues of striking a balance between careers and family etc. These are all priceless, valuable experience that a person need a lifetime to pick up and realize. We are very fortunate to have Dr. Hsu here with us to share his wisdom of life.

   徐教授出版過的文章以字數計算,已超過200萬字,當初博論寫完7支原子筆,可想而知付出多少的心血,在學術生涯規劃認為人各有志,許多人取得博士學位後,可能持續熱衷學術之路,也有人專心擔任行政主管,也有走向教學、教練、等忙於其他事務而逐漸疏遠學術之路,較少產出原創性論文。而為何要從事學術研究的原因是使命感,且常常結交不同好友,各自分享研究、共同話題,從這些互動的過程中產生樂趣。現在的後疫情時代,多數研討會皆改採線上方式,甚至可能取消舉辦,但無論如何你應該隨時準備好口袋裡有東西。學術之路可長、可短,學術的成就要看成績,看作品,才能留下歷史。徐教授的為學態度與方法是面前有二條路可以選擇,選困難的那一條,勇於挑戰,除此之外,自助後人助,需要人協助之前,自己要有骨氣,先自立自強,還有博導給的資料不私自佔有,樂於分享,往共好前進,而人與人之間的隔閡,需要勇於接觸、溝通、包容,方能結交不同好友,還有要記得跟著指導教授的腳步:母鴨帶小鴨的效應、不求回報。平時可以勤聽演講:聽一場演講,往往勝過修一門課,只要能吸收到其中一句啟發你的話,就是值回票價。接著是在做研究時,選題不能脫離運動的本質、接受指導教授建議的題目,嘗試培養自己獨立的研究能力,最後指導教授要放手了,此時可以以自己有興趣的題目為優先考量,當然必須有相關文獻當後盾,充足的材料做支撐。還有必須慎選研究方法:體育史終究不能脫離「歷史」的特質,以及運用「史料」來「說話」,而不是被某些「理論」牽著鼻子走,徐教授採二種研究方法:(1)從蒐集傳統紙本史料開始,轉到投入田野調查(2)在體育界尚罕見分析體育史學與體育人類學二者的區別之文獻。二者在方法學上,最典型的區別,前者著重追求第一手史料,後者以“蹲點式田野調查”。而其評論一篇論文有以下幾種基本參考指標:主題新穎、採用新理論、提出新觀點、獲得新材料、使用新研究方法。最後問自己:你裝備好了嗎?上天總是將福分降臨給裝備好的人,生命中的貴人不會從天而降,鼓勵大家參加國際研討會結交研究主題相關的朋友,在思維互動的過程中,反求諸己,力求更上一層樓,也拓展自己的視野,發掘新的課題與研究方法,鼓起勇氣用英文發表:英語能力不足,不會可恥、只要特別用心的準備,且事前準備好中、英文摘要給主持人或聆聽者,以及在欣賞海報論文時,可事前先翻閱論文集手冊,至現場尋找海報位置,與作者打過招呼後,快速閱讀摘要,看是否是想像中的論文,除了海報發表,在聆聽一篇口頭論文發表時,可先預擬不太懂的/想進一步了解的問題,並在過程中尋找發表者的優點、無須與發表者強辯。在研討會結束後多參與大會安排的團體活動,這也是行銷自己的一種方式,而師與生的關係可為教師帶研究生參加學術研討會,是以身作則,一種責任,也是一個成長的機會;跟著教授出國參加學術研討會,是自我要求,一種學習、踏出門外,方能體會”學然後知不足” 的奧秘。最後記得走出自己的一條路:學術研究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模式,沒有哪一個模式是最完美的,多聽、多看、多想,激發出自己的潛能。走在學術之路、孤單寂寞、傷身、無奈無助。走在學術之路,很興奮、挑戰、有趣、成就感、自喜。走在學術之路,可與古人對話、結交諍友、瀏覽名勝、閱歷異文化、將心比心、展現度量、包容他人、包容世界。